編者按:1952年6月20日,荊江分洪工程提前十五天勝利完工。30萬軍民以75天的驚人速度建成荊江分洪第一期主體工程,荊江河道安全泄洪能力由此得到顯著提高,緩解了與上游巨大而頻繁的洪水來量不相適應的矛盾。湖北路橋的前身——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1兵團作為建設大軍的一部分,全程參建了荊江分洪工程,并由此開啟了薪火相傳,砥礪前行的70年光輝歷程。
起源--紅色印記熠熠生輝
長江多洪災,荊江又是長江洪患最為頻繁、最為嚴重的河段,故有:“荊州不怕起干戈,只怕荊堤一夢終”的民謠,可謂“萬里長江,險在荊江”。治理荊江便成為新中國成立后治理長江的一項首要任務。
1952年4月5日,荊江分洪主體工程全面開工,一場規模宏大的治水大戰開始了。這時,距離長江汛期只剩下三個多月的時間。在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、荊江分洪總指揮部副總指揮兼工程部部長林一山的帶領下,10萬軍工、16萬民工以及4萬工程技術人員,全部奮戰在工程一線。
“由于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,荊江分洪工程的設計和建設都是摸著石頭過河。也正是這次參加荊江分洪工程的建設經歷,讓我們很快的掌握了水泥的調試比例及拌合方法,學會了操作各種施工機器并懂得了機器的各種性能。戰士們充分發揮集體智慧,改造新工具、創造新方法,使工效大大提高?!笔Y國欽說到。作為湖北路橋第一批員工,蔣國欽曾親身參與了荊江分洪工程的建設。據蔣國欽回憶,1952年,他所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1兵團剛剛改編為水利、公(鐵)路部隊,接令后迅速奔赴荊江分洪工地,成為了工程建設的主力軍,擔負起了最艱難的建設任務,發揮了模范帶頭作用和突擊作用。
“當時的建設不比現在,施工現場缺乏基本的工具和機器,我們所有戰士就用臉盆、水桶做工具,徒手扒淤泥,肉身擋泥漿。為了確保施工進度,所有戰士們更是不分晝夜、風雨無阻、日夜輪班,只為保質保量完成建設任務?!碧峒爱斈甑慕ㄔO故事,蔣國欽的眼神堅定,言語中充滿自豪。
30萬軍民水陸并進,從四面八方乘坐數萬只木船和車輛,云集在長江和虎渡河兩岸的水陸工地,為消除荊江水患危害,而日夜戰天斗地。
伴隨著無數軍民夜以繼日的奮戰,荊江分洪工程建設也接近尾聲,3個月的時間,看似不可能,但30萬軍民建設大軍僅僅75天就提前完成,比預定計劃提前15天勝利建成,創下世界水利建設史上的奇跡,速度之快令中外水利界贊嘆不已。
荊江分洪工程全面建成后的第二年即1954年,7月至8月,荊江分洪工程先后三次開閘分洪,分泄洪水總量達122.6億立方米,降低大堤水位0.96米,充分發揮了荊江分洪區的蓄洪、泄洪作用。毛澤東同志得知這一喜訊揮筆寫道:“慶祝武漢人民戰勝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,還要準備戰勝今后可能發生的同樣嚴重的洪水?!?
興起--“鐵軍精神”融入路橋文化
新中國成立初期,百業待興,抗美援朝戰爭還在繼續,為鞏固國防,建設海南,中央人民政府決定修建國防戰備公路——海(口)榆(林港)中線公路。海榆中線起于??谑心虾4蟮?,途經澄邁、屯昌、瓊中、五指山、保亭等地,止于三亞市榆林港,全長297公里。
1952年10月,一支以中國人民解放軍公路第一師為主力的筑路大軍進駐海南島,開啟了建設??谥劣芰止芳昂D蠉u機場建設。當時建設主力除了志愿軍戰士,還有不少剛走出校園的熱血青年,他們響應黨的號召,提出“把青春獻給祖國”的響亮口號,“向荒原進軍”“向困難進軍”,為保衛和建設新中國建立了卓越功勛?,F年93歲的姚有琪老人及其丈夫陳宏德便是其中一員。
據姚有琪回憶,海榆中線公路穿越海南中部山區,尤其是越過山高林密、人煙稀少的五指山原始森林,工程艱巨。加之島上建設、生活物資匱乏,施工環境極為艱苦,筑路者們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?!拔锪线\輸靠肩挑人扛、扁擔搬運,技術難題靠摸索總結、自主研發……筑路員工硬是克服了種種困難,付出了辛勤的勞動,從測量到施工僅用了兩年時間,便完成了120公里的??谥劣芰止方ㄔO,并將??跈C場原有的700米跑道擴建至1400米,成果確實來之不易?!币τ戌鞲锌?。
人無魂不立,軍無魂不強。這偉大的功勛背后,靠的就是“鐵軍精神”的支撐。長期在野外工作,建設者們依靠聽黨指揮的堅定信念、英勇頑強的堅韌意志、團結一心的大局意識,跋山涉水、開山劈石,讓“鐵軍精神”在路橋文化中落地生根。
1954年,交通部公路局第二工程局第四工程處成立,人員大多數來自完成海南島建設任務的公路一師集體轉業人員。
1955年,建設者們又轉戰江西南昌八一大橋改建工程。
八一大橋原名中正橋,始建于1936年,是一座半永久性木橋,大橋總長1077.82米,其中正橋28孔,長904.68米。解放初期,江西省政府曾先后4次對八一大橋進行修繕,但因木橋面容易損壞和腐朽,水下部分鋼樁外包的混凝土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裂縫和脫落,且橋面很窄,汽車只能單向行駛,僅靠維修已經無法解決根本問題。
據姚有琪回憶,當時大橋修建任務緊,因要在洪水時期搶修加固橋墩,技術難度很大,非??简炇┕すに?。為了成功解決在深水急流中橋基施工的困難,建設者們采用鋼板樁圍堰,再填砂筑島預制鋼筋混凝土薄壁沉井、蒸汽養生、浮運吊裝沉井就位、抓砂下沉,并用高壓水泵清基、澆水下混凝土封底等一系列技術措施,頂著贛江的洪峰,解決了多項建設難題,最終將大橋成功改建為一座雙車道的永久性橋梁。
改建后的八一大橋全長1226.9米、橋面寬10米,其中車道寬7米,兩側人行道各寬0.75米,而且荷載能力也大幅增加,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兩岸的交通壓力。
建者戎生,功勛卓著。鐵軍精神在代代相傳中不斷積淀,成為了持續推動湖北路橋事業發展的精神支柱。這種精神力量穿越時空,至今仍閃耀著奪目的光輝,催人奮進!
轉折--開啟高質量發展新紀元
1958年,交通部第二工程局四處成建制下放湖北省,與原湖北省公路局、原交通部工程勘測設計第二分院院部,合并組成湖北省交通廳公路局管理局。
這一時期,湖北省公路交通建設并不發達,全省僅有一般公路三千多公里,公路等級低,臨時渡口和木橋多,特別是鄂西山區,運輸仍靠肩挑背馱,交通十分困難。為此,省政府制定了先普及后提高的建路方針,湖北省交通廳公路局管理局積極參與其中,掀起了大辦交通、大辦橋梁、大辦渣油路的高潮。
1970年,在鄂西山區,面對地形復雜、高峽深谷、懸巖陡壁、地形險峻,路橋人打造了湖北省第一座預應力橋--丹江口漢江一橋。
1972年,宜昌下牢溪大橋建成,該橋飛跨陡崖,拔地而起,橢圓形墩柱高達63米,成為宜昌三游洞風景區新的地標建筑。
……
十余年間,宜昌黃柏河大橋、十堰響水河大橋、仙桃下查埠特大橋、武漢至宜昌高速公路荊州小北門立交橋、武漢至黃石高速公路相繼建成通車,至此,全省基本消滅了臨時性渡口和木橋,新鋪筑一萬余公里渣油瀝青路面,實現了鄉鄉通公路。
昔日泥濘小路,今成陽光大道。全省鄉縣公路的暢通,離不開筑路者的卓越貢獻。修通的是道路,通達的是財富,一線美景,帶活一方經濟,成為了國家大興土木、筑路架橋,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縮影。
在此期間,湖北省公路局下屬的工程隊合并,組成了湖北省公路局工程處,明確了其專業施工性質,并于1993年7月,正式注冊湖北省路橋公司,開啟了湖北路橋創新發展的新紀元。